孟子设计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推恩型政治,及其相关联的一切施政爱民举措,实际都是由行仁之术来贯穿的。
得主乾有所施而坤有所受,然后含而养之,使其生长(含育万物为弘,光华万物为大)。坤卦所取之象是地,但在王弼、虞翻这里,主语或主词却成了作为地之形貌态势的势、作为车之功能属性的力
易经应该就是这样的成果之一。《史记·日者列传》载汉代卜者自称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用易理去衡量,奇偶也就是阴阳。[40] 《周易集解纂疏》第95页。[24]放弃德义的蓍之德,卦之德,六爻之义解是对的。
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可效……《齐太公望碑》所载《周志》曰文王梦天帝,应该也就是在这一苍茫时分吧? [43] 《诗经·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所谓寻找,实际是预设。这种对表现的表现,就是高阶表现、表象(再-现)。
一切力都是开展程度不一的表象能力,正如一切实体都是醒觉程度不一的单子。即使前一个表现是包含,后一个表现是开展,它们仍是单义的。超越因是属性自类中的他物,是另一个有限者。相反,作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每个实体都必须拥有内部的规定和指向内部实在性的力。
力的外化与在外在性中无限的自身回归是一回事。实体是无限的力,单子的表象是单子内部的力。
身体(物体)则就广延属性被规定。气本论的神与虚,比理学的性理更接近斯宾诺莎式的属性,乃至可解为思维与广延的彻底化与气论化。在他看来,思维与广延是神的属性,而无限公正、仁慈等,则只是特性,甚至还不是真实的特性,而只是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us,又译神人同形同性论)的类比。(参见黑格尔,2021年,第157-158页)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另一个指责即无世界论,与没有达到个体性是同一个缺陷的两面。
这一点是莱布尼茨及谢林哲学比熊十力正确的地方。这里的关键仍在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之间。其入手处则是莱布尼茨的贡献:同一律与根据律。所谓不同的比例,并非机械的比例关系,而只是不齐。
成性同理,本性就是存有化了的活动。另一条是拓大,即综合。
质料有质碍、不可入,盖因其已是引力斥力之统一,有统一就已有主动力,并非真正的原初受动。在《论语》《中庸》中,性与天(道)的关系更加密切。
莱、黑二氏的推进方向看似不同(一个开展出同一律与根据律,另一个据内外关系),其实可以统合。单子的表象特性、心之特性,就是力的本性。在当代解释中完全可以借鉴力量学说,重新激活气论传统——前提是先得把力量学说从西方形而上学的歧路中领出来。这既是莱布尼茨、黑格尔推进斯宾诺莎的着力点,也是斯宾诺莎本人提出实体、力量概念的基点。只要对照《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即可明白力、实体、权力三者的原初同一性。[9]《黄宗羲全集》,1985年,沈善洪、吴光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这是力量论的各种形态中,最接近传统气论的一种,但也会面临与气论同样的困难,因而仍需改进与批评。谢林哲学中显白的力量阶次那一面,在黑格尔哲学中始终存在,不过是隐藏或转化了。
道体现象学也不只是心性现象学的转向那么简单。实体与单子的绝对性恰恰首现于力与其外化的同一性。
下文将阐明,黑格尔与德勒兹的解释之间并不像法国人认为的那么不共戴天。第四,仍然与属性学说有关,中国哲学应充分注意斯宾诺莎对属性与特性的区别。
从力量学说出发,能清楚地看到道体学三个方向之间的关系。胡塞尔对莱布尼茨的解释完全是心学的。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则相应于作为无限属性的(原则上是无限个)本质与独一实体的区别。当代心学的失语清楚点出了古今心学传统的共同难题:如何认识与安顿性。
从斯宾诺莎的实体到莱布尼茨的单子,是《逻辑学》本质论的完成阶段。在斯宾诺莎那里,属性(在知性看来)构成了实体的本质,表现了实体的无限性。
属性并非思维或广延等无数平行属性,亦非阴或阳,亦非阴与阳,而是一阴一阳之运动、氤氲、感发。换言之,所谓本质性对比关系,不会按照反映论逻辑推出黑格尔的现实性与绝对者。
这就是始于莱布尼茨的德国哲学对斯宾诺莎的推进。不过,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一些内部偶性设想为我的内感官如此向我呈现的那些偶性呢?这就是要么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要么是与思维类似的东西。
区分概念表达与名称,确实能回应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属性学说的暗讽:神有无数个名字。[17]小野泽精一等,2007年:《气的思想》,李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但由于同德式思辨传统的纠缠比一般唯物论弱一些,斯宾诺莎的基本概念更适合心性与道体。依据这条原理,整个斯宾诺莎体系就能被纳入德国唯心论。
对此的合适借鉴是莱布尼茨哲学。力必然外化,这点已经得到证明。
要之,道体学气论理解的唯一根本属性,就是诸样态所表现的一阴一阳。[6]海德格尔,2014年:《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
[20]杨儒宾,2019年:《继成的人性论:道体论的论点》,载《中国文化》第2期。胡塞尔现象学传统与心学相应,黑格尔传统与理学相应——对这两重相应,中外哲学界已多有揭示。